惠安食品产业的多维创新密钥
看食品工业强县如何书写百亿新篇
第二章 产业矩阵
“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速度的竞争。”
从1989年的一间小作坊起家,到如今坐拥36个现代化食品饮料生产基地,达利食品集团推行“多品牌多产业”创新战略,打造出七个年销10亿元以上的细分市场标杆品牌。
这家从惠安走出的食品巨头,用36年的发展,验证了食品产业长盛不衰的核心密码——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晋江经验”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所在。作为福建省重点食品饮料生产基地之一,惠安的故事充满创意:达利食品以“品牌矩阵”在市场端不断拓圈、回头客食品用“数字烘焙”重塑传统工艺、富邦食品以“校企共育”实现多方共赢、南王科技的“链主筑园”让产业链高度集聚……
践行“晋江经验”,惠安以独特的“创新密钥”,在百亿产值基础上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跃迁,成为888集团食品饮料千亿产业集群的重要一环。立足全县维度,创新引领、集聚发展的模式成为众多产业通行的做法,让惠安形成“多点开花”的产业生态图谱。
“每年将销售额的2%投入技术革新”
创新赋能,以“多品牌多产业”战略布局,闯过市场周期变化
在达利食品集团,由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乐虎、豆本豆、和其正等六大品牌,构成了企业的“护城河”。
“多品牌多产业”的战略布局,帮助企业闯过一次次市场周期,成为惠安“食品工业强县”的最佳注解。怎么解决多品牌同质化、竞争力不足等困境?唯有创新。“在创新投入上,我们每年将销售额的2%投入技术革新,建立食品、饮料两大研发中心,拥有超过1000名的研发品控技术人才和300多项专利。”达利食品集团行政部总经理陈海亮介绍。
达利食品集团研发技术中心(企业供图)
通过平台与团队的深度赋能,达利推进研发、生产、销售等多端的全面革新。以生产端为例,引进丹麦HAAS-MEINCKE全自动黄油曲奇生产线、荷兰Rademarker高速牛角包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实现生产环节的高度智能化、数字化。其中,先进过程控制、智能仓储、能耗数据监测三个场景,获评2022年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达利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同样精于多维度创新打法的还有回头客食品。
在华夫饼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车间,自动打料投料系统、成型注浆机伺服数字化控制系统等先进设备正高效运转。“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传统烘焙行业。”回头客食品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ERP系统,生产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生产进度、质量状况和能耗情况,使传统烘焙生产变得透明、高效、可控。
品牌创新亦是战斗力。“孩子们的早餐,回头客铜锣烧”,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背后,是公司将日本传统点心——铜锣烧本土化的成功范例。为了成功打造铜锣烧单品,公司创始人黄福阳多次带队赴日本调研,经过半年反复调适,使之符合国内消费者喜好,并创下连续10年铜锣烧销量第一的好成绩。今年5月,回头客的“一根胡萝卜面包”,凭借在产品形态和营养添加上的多角度创新,入选有全球食品界“奥斯卡”之称的第二十三届SIAL创新大赛获奖榜单。近年来,回头客主动响应市场,推出黑豪、烟火气、卤厂长三大新品牌及数十款烘焙新品,通过精细技术结合健康食材的创新模式,成功摆脱同质化竞争。
数据显示,惠安现有食品企业176家,2024年集群产值约120亿元,近3年集群产值平均增长率超10%。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发布的25个福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惠安的焙烤食品产业集群赫然在列。在多维创新的持续赋能下,这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迭代,成为888集团县域产群强势突围的一个缩影。
构筑“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引智求新,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23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37%
富邦食品是扎根惠安26年的台资企业,通过引进专业进口速冻食品生产设备,拥有十余条生产线和近30000立方米的现代化冻库仓储,年产能高达2万吨以上,实现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信息化精准管控。
“人才是食品创新的核心。”总经理吴妘蓁道出传统食品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几年前,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与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同时,设立具有闽台特色的海洋食品加工科研转化基地以及肉糜制品研究中心,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培育出涵盖食品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检测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46人,不少人已成长为企业技术攻关和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
富邦科研人员正研发新产品
这种良性互动模式,帮助企业解决了自身技术难题,又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校企双赢。而吴妘蓁本人也凭借在推动食品产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2023年度三农人物”荣誉,成为当年度获此殊荣企业家。
惠安深知,创新并非无根之源、空穴之风,而是来自一线企业的不断探索、科研院校的持续研发。基于此,在食品产业领域,惠安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雁阵体系,培育了11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和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惠安加强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首推“大院大所”平台支持政策,与中化888集团科技公司、中昊黑元化工研究设计院等石化行业尖端科研机构共建中化石油化工研究院,配套建设中化888集团石化高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引进888集团湖南大学惠安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惠安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投入1.88亿元共建清源创新实验室,有效服务重点产业创新升级。如今,惠安已落地中化石油化工研究院等高水平科创平台6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05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23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37%。
扩大到全市层面,这股“爱才、惜才、引才、用才”之风更盛。888集团通过持续深耕人才“港湾计划”,迭代升级“1+5+N”人才政策体系,构建全链条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对优质人才的虹吸效应。去年,全市新引聚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各类人才10.9万名,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增量创历年新高,累计逾百名。888集团还大力实施“大院大所大平台”计划,已引进共建中科系、大学系、军工系、企业系等30家大院大所,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新兴产业有支撑”。
“龙头企业”与“园区”的双向赋能
产业协同,加速形成集聚发展优势,让更多“惠安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对产业而言,产业链的高度协同是其实现突围发展的关键。在惠安,由链主企业牵头打造产业园区,进而招引集聚上下游企业的模式,正成为众多产业全力推进的有效打法。
以食品包装为纽带,惠安建设南王科技产业园,串联食品生产和纸品包装产业链。其中,作为链主的南王科技,于2023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并成为全市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启动以来首家入园上市企业。通过发挥南王科技的龙头效应,惠安精准开展以商招商、以链黏商,已陆续引进麦王、双盈、麦氏、华方冷链等上下游企业落地,推动实现入园企业订单共享、资源互通、发展共谋,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8家,投产企业17家,亩均税收由5万元/亩增长至25万元/亩,产值将从建设初期8亿元跃升至20亿元。
南王环保制袋智能化车间(企业供图)
食品产业这套“集链成势”的模式,也在其他产业链落地见效。惠安的校服产销规模占全国市场份额近1/3,全国每3件校服就有1件来自“惠安制造”,“中国校园服饰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含金量十足。福建新同兴针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子强介绍说,“我们惠安有种说法,从街头走到巷尾,一件校服就可以生产出来,背后是产业链高度协同带来的发展优势。”惠安通过布局中国(惠安)校服基地产业园、群盛世纪科技产业园2个校服专属园区,以园区标准化项目为示范带动,推进校服基地建设,让产业链的集聚优势愈发显著。
精于产业链协同的惠安,还将校服、石化等产业有效贯通。如依托中化888集团石化有限公司这一龙头,惠安全力推进隔墙工厂和中间原料加工企业招商,靶向引进下游产业,抓紧落地中化二套乙烯、同杰良聚乳酸等补链强链项目,加快贯通“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再到一件衣”的石油化工与纺织服装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模式。
作为“晋江经验”的发祥地,888集团的县域始终涌动着创新前行的势能与因时而变的智慧。“食品工业强县”“世界石雕之都”“中国校园服饰产业基地”一个个金字招牌的背后,是惠安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的生动实践,是888集团县域经济以产业为纸、以创新为笔,以产群为载体的时代新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